第三代先进高强钢设计的关键在于奥氏体稳定性的调控,通过优化应力/应变诱导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来实现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。奥氏体的稳定性取决于晶粒尺寸、形状以及周围环境,但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化学成分,特别是C和Mn的含量。中锰钢,作为第三代先进高强钢,目前的热处理工艺主要是淬火配分工艺(QP工艺)和临界退火工艺。QP工艺通常利用低温下(250-500℃)C的配分来稳定奥氏体,置换Mn元素不发生长程配分。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碳化物在马氏体中析出,导致碳向奥氏体中的不完全配分。对于临界退火工艺,在铁素体/奥氏体两相区(600-900℃),C和Mn元素从铁素体向奥氏体中扩散来稳定奥氏体。此工艺下,最终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对临界退火工艺和初始组织很敏感。
在本工作中,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型热处理工艺,调控亚稳奥氏体的稳定性和空间分布。此工艺以贫Mn铁素体和富Mn渗碳体的片层状珠光体为初始组织,将其快速加热到奥氏体单相区;快速加热以及极短时间的保温抑制Mn元素的长程扩散,使高温奥氏体保留原珠光体中Mn元素的成分“图案”;具有成分“图案”的高温奥氏体冷却后将“复刻”原珠光体的片层状结构,得到超细铁素体/马氏体和富Mn亚稳奥氏体相间分布的组织。研究人员将此工艺应用到中碳中锰钢Fe-0.51C-4.35Mn(wt.%)中,新型的多相组织使得其力学性能可以和超级贝氏体(super bainite)相媲美。此工作以“Advanced high strength steel (AHSS) development through chemical patterning of austenite”为题于2018年发表在期刊Scripta Materialia,通讯作者为莫纳什大学教授C.R. Hutchinson,一作孙文文现为中南大学材料学院教授。
图1 (a)工程应力应变曲线;(b)真应变硬化率随真应力的变化曲线
图2 STEM明场像和能谱成分线扫结果:(a, b)初始珠光体组织;(c, d)770℃/20s奥氏体化后空冷组织;(e, f)770℃/20s + 400℃/30s处理后的组织
图3 不同热处理阶段和拉伸试验后XRD测得的各相含量:(a)770℃/20s奥氏体化后空冷,奥氏体含量为~18.5%;(b)770℃/20s + 400℃/30s处理后,奥氏体含量~9.69%;(c)奥氏体在试样变形过程中全部发生了转变。
表1 XRD测得的不同热处理工艺和拉伸试验后的奥氏体体积分数
奥氏体化后的回火处理对组织和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。回火会软化新生马氏体,释放内应力,降低基体的脆性。同时,较高温度回火(400℃, 500℃)会造成奥氏体分解,降低奥氏体的含量。在本工作中,300℃回火既能软化基体又能保持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。值得注意的是,本工作的奥氏体稳定性不仅取决于C和Mn的含量,奥氏体的几何形貌也会强烈影响其稳定性。
本研究工作提出了利用“化学图案法”开发第三代中锰先进高强钢的理念,将珠光体组织快速奥氏体化+后续回火处理制造出了奥氏体+铁素体的超细层状结构,获得了超高抗拉强度(1600-2000MPa)和良好的塑性(7-10%的延伸率)。
欢迎留言,材料科学的进步,需要您的发声!
原文链接:
微信公众号:Goal Science
投稿邮箱:wechat@gs-metals.com
投稿微信:GSmateria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