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实用信息

精准预测第三代先进高强钢的Ms温度

2021-06-06 来源:GS_Metals

近几年来,第三代先进高强钢得到了广泛的发展,以满足汽车行业对车身轻量化和抗碰撞性能的要求。一般来讲,第三代先进高强钢的微观组织为超细晶的铁素体/贝氏体/回火马氏体基体和细小分布的残余奥氏体。残余奥氏体会强烈影响材料的力学行为,因此需要对高强钢中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进行精准调控,同时避免冷却过程中富碳新生马氏体的形成。基于奥氏体的化学成分和晶粒尺寸,精确预测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(Ms)对组织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。然而,目前对于第三代先进高强钢,特别是中锰钢和淬火配分(Q&P)钢,涵盖宽C/Mn元素浓度范围的Ms公式还不存在。
 
近日,来自奥地利的上奥地利应用科学大学和格拉茨技术大学的Simone Kaar(通讯作者)及其研究团队采用膨胀仪对51种不同化学成分的先进高强钢的Ms温度进行了系统测量,建立了精确预测第三代先进高强钢Ms温度的新关系。该Ms公式可适用于宽的化学成分范围,包括超低和超高C元素浓度,这在目前已知的Ms公式中是无法实现的。该成果以“New Ms-formula for exact microstructural prediction of modern 3rd generation AHSS chemistries”为题发表在期刊Scripta Materialia。
 
本研究中所用钢的化学成分和Ac3温度如表1所示。为了确保不同钢之间具有可比的状态,将奥氏体化温度(TA)设为Ac3+30℃。为了确定Ms温度,将样品以3.4K/s的速率加热到TA温度并保温120s,确保完全奥氏体化;然后以50K/s的冷速冷却至室温,以避免马氏体相变前的所有扩散型相变。该热处理过程在膨胀仪中进行,每种成分的钢重复5次。Ms温度的确定采用切线法,具体操作如图1所示。
 
表1 实验用钢的化学成分和加热速率为3.4K/s时的Ac3温度

 

 
 
 
 
 

图1 0.2C-4Mn-1.5Al钢的膨胀仪曲线,右下角为Ms温度的确定方法,右上角为TA温度下的奥氏体中平衡元素浓度

 

图2给出了膨胀仪测得的Ms温度与C、Mn、Si和Al元素的关系。当研究某一元素对Ms温度的影响时,其他元素浓度基本保持不变。从图2(a)可以看出,在xxC-6Mn钢中,当C元素从0增加到0.7wt.%时,Ms温度显著降低,且C元素浓度和Ms温度之间不成线性关系,而是平方根的关系。相反,Mn、Si和Al对Ms温度的影响可以归为线性关系,如图2(b)所示。由于C和N元素对Ms温度的影响相似,因此合金元素对Ms温度的关系可以表达为:Ms = 692-502∗(C+0.86N)0.5-37∗Mn-14∗Si+20∗Al-11∗Cr,其中元素浓度为wt.%。

 
 
 
 
 

图2 Ms温度与C(xxC-6Mn)、Mn(0.2C-xxMn-1.5Si)、Si(0.1C-6Mn-xxSi)和Al(0.2C-3Mn-1Si-xxAl)元素的关系

 

表2比较了新的Ms和文献中已知的Ms公式,可以看出本文中提出的Ms关系具有最高的相关系数(R2)和最小的平均温度偏差(φ∆T)。显然,C和N含量对Ms温度的非线性影响提高了相关系数,这是由于新的Ms关系在低C/N和高C/N浓度下改善了对Ms温度的预测性

 
表2 新的Ms关系和文献中已知的Ms公式

 

 

新的Ms关系表现出对Ms温度优异的预测性,如图3(a)所示。尽管Van Bohemen et al.提出的Ms公式也可以较好地预测Ms温度,但是在Ms温度高于400℃或者低于150℃时其预测性较差,此时对应最低(≤0.03wt.%)和最高(≥0.3wt.%)C元素含量的样品,如图3(b)所示。Mahieu et al.提出的Ms公式在整个数据集上的预测性都很差(图3(c)),这可能主要与公式中C元素对Ms温度的线性影响相关。

 

 
 
 

图3 本文、Van Bohemen et al.和Mahieu et al.提出的Ms公式对Ms温度预测的比较

 

本文基于大量实验数据提出的Ms关系,可以实现对Ms温度更为精确的预测。应用此Ms公式可以更好对热处理参数进行选择,并对第三代先进高强钢在整个退火过程中的组织演变进行建模,将有利于整体工艺水平的提升!

 
 
欢迎留言,材料科学的进步,需要您的发声!
 
 
原文链接: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scriptamat.2021.113923